出口加工區(EPZ)

出口加工區是經濟發展的戰略。

介紹

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試圖通過融入全球供應鏈來轉變經濟。 這意味著要從以進口為中心的經濟轉向基於出口的經濟。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正在製定鼓勵跨國公司投資的出口發展計劃。

出口加工區(EPZ)是許多國家使用的一種工具。

這些是一個國家的選定區域,旨在執行以下操作:

出口加工區將擁有一些可以吸引投資的資源,如自然資源,廉價熟練勞動力或後勤優勢。

各國還可以通過提供加急的許可證或建築許可證,最低限度的海關條例,免稅稅收優惠(如十年免稅期)以及根據投資者要求開發基礎設施來鼓勵對出口加工區的投資。

出口加工區的歷史

出口加工區的概念可能起源於十九世紀在香港,直布羅陀和新加坡等主要港口建立的自由貿易區。 一些第一自由貿易區允許進口和出口免於海關手續,以便貨物能夠快速出口。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一直在使用出口促進區來鼓勵外國投資。 這個機制叫做出口加工區是一些國家,也可以叫做自由貿易區(FTZ),特別經濟區(SEZ)和加工廠,如在墨西哥發現的。

第一批出口加工區的一些是在拉丁美洲找到的,而在美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在1934年建立的。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將出口加工區視為通過鼓勵發達國家投資來刺激經濟的一種方式。

2006年,130個國家在其境內建立了超過3500個出口加工區,估計這些出口加工區僱傭了6,600萬名工人。 一些出口加工區是單一工廠的地點,而一些(如中國經濟特區)卻非常龐大,以至於有常住人口。

出口加工區的優勢

隨著超過130個國家在其境內提供出口加工區,創建出口加工區的優勢似乎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非常明顯。

顯而易見的好處包括:

東道國的整體收益並不明顯,因為為出口加工區建立基礎設施的初始開發成本以及向外國投資提供的稅收優惠。

在全球範圍內對出口加工區進行了研究的情況下,一些國家似乎從中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出口加工區的引進中受益匪淺。

雖然有人猜測有些人表現不佳,例如菲律賓,基礎設施的高成本超過了收益。

有研究表明,有過剩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可以使用出口加工區來增加就業並創造外國投資。

出口加工區的缺點

國際勞工權益論壇(ILRF)等團體發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口加工區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女性,佔廉價勞動力的百分之九十。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出口加工區就業意味著低工資,高勞動強度,不安全的工作條件和壓制勞工權利。 通常情況下,出口加工區的工資高於同一國家農村地區的工資,尤其是女性,但出口加工區的工資並不總是高於出口加工區以外的可比工作。

農村許多家庭依靠出口加工區內女工發回的工資。

許多創建出口加工區的政府在加工區內採取了反對勞工運動的行動。 政府採取的各種勞工流動限制措施包括全面或部分禁止工會活動,限制集體談判的範圍以及禁止工會組織者。

最近在孟加拉國,政府禁止工會的政策只在樓房倒塌造成1100多名工人死亡後才得到緩和。

不安全的工作條件是經常與EPZ有關的負面因素。 預計工人會在身體危險的條件下工作很長時間,包括過度的噪音和熱量,不安全的製造設備以及未經檢查的建築物。 由於無法獲得工會代表權,在改變一些工廠的情況方面做得很少。

隨著越來越多的出口加工區被創造出來,有一種激勵措施可以使成本盡可能低,以便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 這意味著工人們繼續遭受不安全工作條件的後果。

由The Balance的物流和供應鏈專家Gary Marion更新。